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十月三十一日)主持經濟發展委員會(經委會)第三次會議後,聯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經委會航運業工作小組召集人周松崗、會展及旅遊業工作小組召集人蘇澤光、製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工作小組召集人羅仲榮博士和專業服務業工作小組召集人劉炳章於添馬政府總部會見傳媒。以下是他們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行政長官:今日經濟發展委員會舉行了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全體會議前,四個工作小組都開了他們的小組會議。因此,今日的議程有兩部分,一部分我們討論了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我們的土地規劃現在的情況,土地使用的現況,以及下去我們在做土地規劃時,我們要如何配合、支持各個不同產業的發展。第二部分,就是聽取和討論四個工作小組最新的討論結果。
我在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時,都向大家報告過,就有關香港經濟現狀和未來發展在社會上都有很多的評論,我們希望我們的委員和四個工作小組能夠集中在提出建議和主張給特區政府方面,越具體越好;具體要特區政府做些甚麼,可以令到我們這四個大的產業能夠有所發展。稍後我會請四個小組的召集人向大家分頭報告一下。
我現在請,或者財政司司長或局長有甚麼補充;如果沒有,我便請四個小組,先請航運業工作小組(召集人)周松崗先生。
航運業工作小組召集人周松崗:各位,運輸業工作小組過去三個月主要在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夫。如果我們想將航運業發展起來,不可或缺的是要吸引及提高人才質素,我們在這方面談了兩個議題。一個議題是財政司司長在二○一三至一四財政年度已經撥出一筆款項,大約一億港元,作為一個基金培訓航運業人才。我們談了很多如何使用這基金,讓它能用得其所,可以向年青人推廣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亦是一個供不應求的行業。因此吸引他們進入,亦提供不少獎學金、學費減免及實習機會等,讓他們在這方面得到更多知識。
第二方面,如果我們想香港建立成為一個區域航空中心,我們必須有些人擁有區域航空的知識及眼界。在這方面,小組提議政府考慮設立民航訓練學院,令香港年青人,甚至是其他地方附近的年青人,都可以吸收這方面的知識。我很高興民航處已接手在這方面進行可行性的評估,希望日後有更實在的結果。
我上次亦提過在飛機租賃方面,香港有很大潛力發展成為飛機租賃中心,我們成立了一個航空融資專題小組,在這方面較深入研究財務及稅制的問題,希望以後可向政府提出一些較堅實的建議。多謝。
行政長官:請Victor、羅先生。
製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工作小組召集人羅仲榮博士:我的小組包括製造業、高新科技、創意產業及文化產業。我們最近兩個月在外面和很多業界朋友傾談,目前我們有數個主要討論範疇,其中一個是人才培訓及香港如何吸收外面最好的人才。其中一個話題是香港整個大學系統每年吸收很多外地來的學生,亦有很多畢業後離開香港,特別是來唸博士學位那些,因為香港可能目前投資做高端科技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企業不多,如何留住這些人才,我們正在想特區政府有沒有一些計劃,可以讓企業多些僱用及留住這些人才。
另外,我們覺得特別在創意工業方面,在高端專業教育及專業培訓可以加強。因為現在有些高級文憑是兩年制,大學是四年學位,接着是碩士學位。我們覺得兩年制的高級文憑及四年制的大學之間,可能有空間可以培訓一些很專業的人才。我們覺得在創意產業方面的continuing education及executive education可以加強。
另一個範疇我們正在看的是政府有一些incubation programme,即培育創業公司的計劃,我們覺得這些計劃可以考慮再擴大。除協助這些小型公司學懂最基本如何做生意,下一步便是協助它們如何打開市場,甚至是如何建立它們自己的品牌。
還有一個範疇便是政府每年採購很多科技有關的服務、設計服務及整個創意產業有關的服務。但有時政府的tender,即投標制度的程序也頗繁複,可能小型公司未必做到,我們想有沒有方法較小型project的程序可否簡化,令小型公司可以多些參與。
還有一個範疇是我們推動創意產業在過去十多年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們看到最近十年在本地區內其他主要國家/地方,例如南韓、台灣、新加坡、泰國,甚至國內的主要城市例如北京及上海,都加快了他們的步伐,投放在創意產業方面走得很快。所以我們在未來十年也希望有一個清晰的策略,我們可以如何做多點,以及步伐走快一點。
行政長官︰多謝羅仲榮先生。請蘇澤光先生,會展、旅遊業小組。
會展及旅遊業工作小組召集人蘇澤光:我們的小組主要在三方面做了工夫。第一方面,我們很高興政府決定將舊啟德(機場)跑道末端發展一個旅遊景點,名為「飛躍啟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地域,有整個海港的景色,亦有水域連接觀塘碼頭,小組希望此景點可發展成為世界級、很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所以我們建議政府舉辦一個全球國際性的設計比賽,參考其他大城市的世界級景點,令香港自己亦可以擁有非常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此為其一。
第二方面,我們小組亦繼續要求政府全面評估旅遊、旅客的承接力,包括港口檢查、交通運輸、酒店及旅遊景點各方面,但在此評估未完成前,我們還是堅持我們的看法,就是香港不應該向任何一個組群的旅客關門,因為香港是一個自由經濟體;但同時我們覺得香港應積極增加接待能力,特別是酒店及旅遊景點方面。就旅遊景點,我們希望更加可以在各區設有景點,減輕大部分旅客集中在市中心的壓力,此為第二方面。
第三,我們希望將來到港的旅客是我們所推動的,是比較高消費或來港做生意,參加會議展覽的一群,我們會在這方面多加努力。在會議展覽方面,我們覺得香港是要與很多鄰近國家/城市競爭,例如新加坡、上海、澳門及深圳,他們目前的會展設施規模比香港的大很多,我們希望可以在這方面切切實實地評估一下,將來我們在會展方面所需的設施有多少。目前香港仍然在會展業方面執亞洲牛耳,所舉辦的展覽會很多是亞洲第一大或最具影響力,但香港可以保持這地位多久?我們希望切切實實地研究將來對會展設施的需求,所以政府是會盡快展開會展業未來需求的調查。多謝各位。
行政長官:劉炳章先生,專業服務小組。
專業服務業工作小組召集人劉炳章:專業服務業工作小組看到,能提供最大的巿場及最多機會的,始終都離不開內地。在這方面,過往我們得到的專業(資格)互認等,其實還未足夠容許我們的專業服務全面開拓內地巿場,所以我們希望在(企業)資質及其他貿易自由化方面,香港政府可以多向國家爭取開放,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制定國家政策時,包括現在的「十二五」計劃或將來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希望(香港)政府方面可以爭取參與,讓將來專業服務不會受忽略,特別是在相同國民待遇方面,我們希望能為香港專業(服務)界帶來更多機遇。
另外,內地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城鎮化的計劃相當龐大,這方面為香港的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等專業人士提供相當龐大的商機及參與機會,我相信我們在這方面透過譬如貿發局(香港貿易發展局),蘇(澤光)先生今早跟我談過,可以替我們多做巿場資料搜集,甚至替我們做「媒人」,與內地互相配合,及互相將香港的服務提供予內地,內地也需要我們的。當然,我們不會忘記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自由貿易協議,推動那方面的巿場讓香港的專業人士多些參與。大致上是這樣。
記者:CY,發免費電視牌照方面,昨日商經局有一個段落是關於發牌無上限方面被刪走了,商經局說是恆常更新,意思是否即是說那一段已經過時,所以刪走了它呢?
行政長官:商經局已經解釋了,這個沒有補充。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我想解釋一下,其實恆常更新是一般工作,今次同事更新時不想多次重複信息,但是我們看到傳媒就這方面的關注,我已經指示同事將大家關注的這句加回去。這不代表任何政策修改,我們的政策一直是沒有免費電視牌照的上限,我想重申這點。多謝大家。
記者:為甚麼會刪除這一句?是基於甚麼準則去刪除這一句呢?
行政長官:我想我們其他場合、有機會的時候再答大家有關免費電視牌照的問題。今日有四位經濟發展委員會的......
記者:那麼有關於菲律賓人質事件呢?
行政長官:有沒有關於除了電視牌照、菲律賓人質事件之外,有沒有關於經濟發展委員會,尤其是那四個工作小組的工作問題?
記者:粵港澳自貿區方面可否講講,據報三中全會後會公布詳情,你怎樣看?以及怎樣定位呢?
行政長官:我們今日開會沒有討論到自貿區,無論是上海或粵港澳自貿區。有關在廣東自貿區的問題,大家記得我在貴州開「9+2」會議時,當時我都講了,特區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發展,因此十分重視我們與內地一齊發展的所有機遇。我相信無論是上海也好,或是廣東的自貿區或其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政策舉措也好,特區政府都會與內地一起,我們配合好,我們雙方設法利用好這些自貿區所提供的機遇,使得香港的工商、金融、專業,可以在這些自貿區發展得更好。一方面,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同時,亦配合我們兄弟省市和整個國家的發展。
行政長官:最後一條問題。
記者:羅生,其實你剛才也談及有關創意產業的問題,但都好像着重於培訓方面,但我們現在看到好像有很多有創意產業背景的人想找一個工作出路都沒有,例如電視牌照,即四十年都未必有一個新的競爭者可以吸納他們,有沒有看到出路的問題?
行政長官:我首先答一答這一個問題,我們很重視創意產業的發展,所以大家知道我們和深圳市政府簽了的協定,將來河套區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土地面積是十分之大,其中一個的主要用途是創意產業,包括文化產業。現在我們香港的大學裏面有不少與創意產業有關的課程,我們確實在這一方面是有優勢,而且亦都有人才。
四十年來第一次,本屆政府引入多兩個電視牌照,政府已經決定了在目前兩個電視牌照的基礎上,增加多兩個電視牌照,所以電視牌照的數目四十年來一次過增加一倍,說明甚麼﹖說明我們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免費電視台所做的創意文化活動,將來的空間很大的,我相信將來我們與創意產業有關的朋友,他們在香港或者利用香港作為一個基地在外面的發展空間是十分大的。多謝。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